|
|
您现在的位置:
|
|
|
|
|
发布机构: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2-05-25 信息来源:办公室 |
|
|
围绕长三角地区打造“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战略定位,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海洋新兴产业等五大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业、现代高端物流业、创意设计产业、教育培训产业等五大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运动休闲产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建立起具有创新性、开放型、融合性和可持续性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引领宁波和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地。
(一)重点发展五大先进制造业
根据国家和省市产业发展导向,立足已有产业优势,抓住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这一中心环节,突出提高科技含量和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两大导向,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海洋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五大先进制造业。
1、新材料产业
——发展目标。到2015年,培育3个以上产值超过50亿元的国内知名企业、3-5个产值10亿元以上的区域龙头企业;高性能金属材料产值力争突破200亿元,其中,新型金属复合材料产能达到40万吨,产值100亿元。到2020年,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力争培育100亿元以上的国内知名企业,引进3-5家相关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落户,引进相关的世界500强企业实现零突破,基本建成长三角南翼新兴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以铜合金、锌合金、合金铸钢、粉末冶金等通用高性能金属材料产品为主的通用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和以镁合金、铝锂合金、钛合金、镍合金等新型复合高性能金属材料产品为主的特种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
——发展路径。依托国家级高性能金属新材料分基地,以金属材料优势企业为龙头,设立东部通用高性能金属材料和西部特种高性能金属材料两大产业集聚园,在集聚区创意产业中心设立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形成全国重要的金属新材料加工制造基地。
2、新能源产业
——发展目标。到2015年,完成总投资50亿元,建设成为长三角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和新能源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实现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高纯硅料5000吨,多晶硅片和单晶硅片700兆瓦,太阳能电池及组件600兆瓦。
——发展重点。抓住国家和省市鼓励发展新能源政策机遇,扶持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重点发展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及设备制造、LED新光源、背光源、智能电网及高低输变电、太阳能光伏、等相关产品,推进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应用、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屋顶等的建设。
——发展路径。设立光伏产业专项扶持基金和产品应用支持政策,制定专项发展规划,规划建设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扶持太阳能光伏产业技术和产品研发,加强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开发,形成产业规模化。
3、海洋新兴产业
——海洋生物产业。重点发展海洋药物、海洋生物保健品和海洋生物功能材料产业,规划引进、开发藻类生物多糖与寡糖生产生物农药、药物植物性胶囊、医学创伤纱布、生物可降解塑料等项目。努力申请省海洋生物产业引导基金,加强优秀海洋生物科技机构、企业和人才引进,规划建设宁波海洋生物工程园。到2015年引进相关研发生产企业4家,开发2个以上针对重大疾病、具有全球专利保护的创新药,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
——海洋新兴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传感器、水文监测器等小型海洋装备制造,规划引进离线监测、遥感监测、浮标监测、芯片检测等项目。到2015年,引进和培育小型海洋装备制造企业3家,产值突破20亿元,建成沿海小型海洋装备生产基地。
——海水综合利用业。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创建海水利用产业链为主线,攻克海水淡化与直接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建立自主产权的海水淡化、海水循环冷却、大生活用海水、海水化学资源提取利用示范工程,形成海水利用技术、装备、产业化体系,为解决杭州湾新区水资源短缺提供安全保障,引领提升我省海水利用核心竞争力,推进我省海水利用产业快速发展。海水蓝化,集成疏浚吹填技术、人工沙滩技术、养殖生物过滤技术、造浪造波技术,开发建设大型深水围塘,打造具有清洁海水的蓝区。一期规划20平方公里海水蓝化工程,包括蓝海景观、人工沙滩,发展海水综合养殖体、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以及藻类生物资源。海水淡化,重点突破大规模海水淡化工程技术,突破反渗透海水淡化膜元件、高压泵、能量回收器的制造技术,建立示范工程;海水直接利用,重点突破海水循环冷却示范工程和大生活用海水等成套技术,形成海水直接利用成套技术与装备设计制造能力;突破浓海水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
到2015年,攻克国产化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关键技术,初步形成海水淡化工程设计、成套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完成技术标准1项。建立5万吨级膜法淡化示范工程,突破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国产化单机制造技术,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国产化比例达到75%以上。建设海水淡化及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区,获得专利2-3项,完成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3项以上。
4、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目标。未来,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高于工业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力争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保持部分优势产业、重点产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其中,到2015信息家电产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建成国家级小家电研发、生产、出口基地,力争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富有特色的家电研发、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值100亿元,成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生产基地;互联网产业年均增长20%,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
——发展方向。重点发展信息家电、半导体照明和物联网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专用材料、智能化应用产品、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电子商务及网络服务业、以及新型元器件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1)信息家电产业,要积极开发特色化、多功能、高档次、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家用电器及厨卫设备等系列产品,重点引进高智能家电研发生产项目;(2)半导体照明产业,重点发展上游晶片制造、中游晶片封装、下游应用产品,以形成比较完备的产业链;(3)物联网产业,重点发展高端传感器、MEMS、智能传感器和传感器网节点、传感器网关、有源RFID和RFID中间件产业,发展物联网相关终端和设备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
——发展路径。依托省市级重点产业基地建设优势,构建“核心龙头项目—产业基地—研发中心—产业链”产业体系;依托综合区位优势和产业配套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集聚;(1)信息家电产业,依托信息家电出口基地,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配套的“众星拱月”般的产业组织结构;(2)半导体照明产业,依托国际半导体照明产业园,按照“产业上中下游垂直整合,园区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在境内外引进一批上游外延及芯片制造、中游芯片封装、下游应用产品生产的半导体产业集群,塑造完备的产业链;(3)物联网产业,支持电信运营商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适度降低互联网企业网络接入、服务器托管等费用,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带城域网;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发展面向行业、区域、企业及消费者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完善支付、认证等电子商务支撑平台。
5、装备制造产业
——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装备制造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重点在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和医疗设备等方面形成竞争优势。到2015年在交通装备业新引进整车制造企业3-4家(其中至少1家有新能源汽车项目)、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1-2家、游艇生产企业1-2家,产值突破100亿元,建成沿海地区经济型轿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医疗设备业新引进3家医疗器械企业,开发2个以上跨领域、多系统集成、具有全球专利保护的新型生物医疗设备产品,产值突破20亿元。
——发展方向。抓住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制造扶持发展机遇,未来重点要在交通设备制造、数控装备、轨道交通设备、船舶专用设备、精密检测与模具等技术的创新突破。交通装备制造业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积极引进和培育轨道交通设备、海上游艇项目,打造沿海地区新型交通运输设备重要基地;医疗设备业要重点发展高精度医疗器械配件、高质量医疗器械耗材、高技术中小医疗设备、高品位治疗保健产品及理疗型医疗设备;精密数控装备制造业要向数控化、高精密、高效率、成型专用和成套成线方向发展。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装备、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业、仪表仪器等装备制造业。
——发展路径。以国家实施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为契机,依托重点建设工程,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重大转隔壁自主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积极对接和引进央企、欧美等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和行业“小巨人”企业。交通运输设备业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整车制造企业,成为带动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龙头,以形成整车厂配套产业链为目标,针对性培育汽车电子、发动机等关键汽配企业。医疗设备业要依托宁波医疗器械产业园,引进国内外一批知名企业,推进装备生产稳定性、安全性和功能可控性。
(二)加速发展五大现代服务业
1、总部经济
顺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需要,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新动向和研发全球化的机遇,以城市综合体、高端服务业集聚区等为支撑,重点发展浙江民营企业总部、长三角海洋服务总部、国际采购机构区域性总部、大型物流企业区域性总部,努力成为辐射长三角、影响全国、面向世界的总部经济基地。
——浙江民营企业总部。充分利用杭州湾新区作为长三角亚太国际门户重要节点的优势条件和广阔的市场腹地,重点引进浙江省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总部,以及营销总部、研发总部、设计总部等总部机构,打造浙江民营企业总部。
——长三角海洋服务总部。重点发展三种类型的总部经济:(1)海洋金融服务业总部,大力引进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长三角分支机构,发展船舶融资、航运融资、物流金融、海上保险、航运结算、离岸金融等金融服务,推出长三角船舶产业基金、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等新型海洋金融产品和服务,打造涉海项目信息中心;(2)海洋旅游业总部,依托甬舟、温台、跨杭州湾三大海洋旅游区,培育引进国际知名酒店连锁管理集团、旅游代理商和旅游资讯集成商总部,探索更开放、更便利的出入境政策和旅游商品免税政策,开发邮轮、游艇俱乐部、私人度假岛、海洋主题公园等高端产品,打造长三角海洋旅游业总部;(3)海洋信息与技术服务业总部,开发建设信息与技术服务园区,培育引进信息服务企业总部,大力扶持发展涉海企业投资、涉海法律与公证、涉海财务及税务、涉海市场调查、涉海咨询、涉海知识产权、涉海会展、涉海广告等海洋信息与技术服务业。
——国际采购机构区域性总部。发挥余慈地区块状经济发达、外贸企业众多、各类大型特色市场密集、会展业发达的区位优势,吸引国际采购机构在杭州湾新区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形成国际采购机构在华东地区、中国乃至东亚的区域性总部。
——大型物流企业区域性总部。利用上海、宁波两大物流枢纽港辐射功能,拓展慈溪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依托宁波市发达的物流业,吸引国际物流巨头、国内著名物流企业在杭州湾新区建立区域性分支机构,发展大型物流企业区域性总部。
2、金融服务业
主动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积极吸引民营金融机构落户,发展相关的金融中介服务与专业服务,积极推出新型金融服务,打造宁波大都市北部金融中心,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的后台服务中心之一。
——宁波大都市北部金融中心。(1)信贷货币市场,建立功能完备、结构完善的银行业机构体系,吸引国有商业银行在杭州湾新区设立分支机构,新增4家股份制银行或外资银行,设立1—2家小额贷款公司。(2)保险市场,建立结构合理、互补共赢、竞争有序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保险费收入达到15亿元,力争保险深度(即保费收入占GDP之比)5%、保险密度(即人均保费收入)500元。(3)证券市场,力争上市公司达到10家以上,直接融资100亿元以上,引进有实力的证券公司2-3家,改制或新设立股份有限公司30家以上,新设创业投资基金公司1-2家。(4)其他专业服务。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设立1-2家政策性担保公司,力争2-3家有资格从事证券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设立分支机构。
——沪杭甬金融后台中心。建立金融后台和数据处理中心园区,发展面向金融行业的培训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等服务外包业务,打造金融后台服务业基地,争取发展成为宁波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区、浙江金融后台服务集聚区及长三角接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后台服务的首选区。
——长三角区域新型金融服务先行区。加快发展海洋金融服务业,推出长三角船舶产业基金、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等新型业务。探索开发离甬金融业务,建成离甬金融服务中心。
3、现代高端物流业
主动瞄准长三角地区现代高端物流市场,强化与上海、宁波——舟山港的战略协作,以专业高端物流与高端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和电子商务物流,全面融入长三角物流体系和环球物流供应链体系。背靠国际采购机构区域性总部、大型物流企业区域性总部,依托保税物流基地,发挥交通优势,科学引导产业布局和现代高端物流招商。依托“大通关”工程,加快高端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加快与相关企业物流信息的联接,进一步促进高端产业的联动发展,促进现代高端物流发展。到2015年,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基本形成现代高端物流信息平台,建立满足现代高端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物流网络体系,在杭州湾新区初步呈现“产业领先、区域领先、技术领先”的现代高端物流发展新格局,成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离岸物流中心,把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建设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高端物流基地,成为上海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创意设计产业
着力引进各类工业设计与专业研发机构,服务区域发达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互动。规划建立创意研发中心,培育发展高新技术研发机构、科研孵化、设计咨询、创意策划总部及特色高等教育基地,与周边软件学院、科技创业中心联动发展。到2015年引进3-5家创意设计企业,6-10名国内设计界的知名人士,累计举办2次以上国际性设计论坛。
5、教育培训产业
鼓励兴建各种专业资质培训,大力推进职业技术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着力引进建设特色国际学校。到2015年,初步形成与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相配套,市场需求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引进2家以上职业技术学院,全区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2万人以上,逐步建成长三角技术人才、高素质劳动力供应基地;与区域外特色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国际海事、国际法律等高端培训。远期展望引进2家以上国际性高端教育机构,把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涵盖金融业、保险业、IT产业、国际法律、国际海事、出国培训、商务、企业管理、政府管理、物流管理、社交礼仪等众多领域和行业的高端教育培训基地。
(三)联动发展运动休闲产业和现代生态农业
以杭州湾新区的区位、资源禀赋优势为基础,联动发展运动休闲产业和现代生态农业,建成长三角南翼生态休闲基地。
1、运动休闲产业
依托湿地资源,在维持大桥西侧GEF湿地区域内大面积的生态面貌的前提下,建成长三角最大的湿地主题公园,打造高端生态休闲区。远期展望利用滩涂资源和水域资源打造互动休闲区,在发展高尔夫俱乐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皮划艇俱乐部,形成水上运动培训、水上生活、会所、娱乐等功能,为旅游、度假、休闲提供良好服务。同时,规划建设体育场馆、主题性运动公园、国际会议中心,打造面向长三角区域的多层次、高端海湾休闲区,建成全国运动休闲产业示范基地。
2、现代生态农业
规划远期在运动休闲区的南面,在满足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适度开发湿地、耕地资源,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区,落实规划建设的农业开发休闲观光园项目,重点发展优势产品、优质无公害产品和特色产品,建设集科研、垂钓餐饮、果蔬采摘和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高科技现代生态农业。
(四)提高产业准入标准
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产业准入,必须按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符合差异化发展和特色竞争优势要求以及产业高成长性和高成长空间要求,重点引进国家和浙江省鼓励类产业,并将海洋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化传统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五大领域作为产业引入基本范围。
1、产业准入基本原则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1)加大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大力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2)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推进重点产业转型升级。(3)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4)坚持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符合浙江省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要求。(1)将海洋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建成在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基地。(2)运用先进技术,规模化改造提升现有优势产业,打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互动发展。(4)规划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动农业增效。
——符合差异化发展和特色竞争优势要求。要发挥现有产业基础、资源、区位等优势,结合浙江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有选择地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中有条件发展的特色产业。
——符合产业高成长性和高成长空间要求。(1)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被选产业要在未来一个时期内有较好的成长性,市场潜力较大。(2)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被选产业作为扶持的重点产业,在未来发展中必须具备成长为较高附加值产业的空间。三是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从纵向看被选产业自身的产业链要长,从横向看被选产业对其他产业应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2、产业准入基本范围
——先进制造业类。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海洋新兴产业等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类。加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加快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创意设计、现代物流、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
——运动休闲产业类。加快发展高端体育俱乐部、体育场馆、湿地公园、主题性运动公园、国际会议中心、区域零售中心。
——现代生态农业类。培育发展滨海特色科技型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农业。
3、产业准入约束性指标
——集约方面。为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素质,特从投资强度、资本密集度、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水耗、增加值电耗等五个方面提出各项产业准入约束性指标,详见表1。
——环保方面。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等,产业项目废水、废弃、固废排放必须达到国家、省市有关污染排放标准或行业清洁生产标准。
——节能方面。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有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把好节能准入条件,产业项目采用的技术、装备须符合有关节能标准,项目主要产品单耗或综合能耗水平须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安全方面。严格执行安全准入政策,产业项目必须进行安全论证,要求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表1 产业准入约束性指标要求
行业分类 |
投资强度(万元/公顷) |
单位用地产出(万元/公顷) |
容积率 |
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
增加值水耗(立方米/万元) |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
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5730 |
≥10310 |
≥1.2 |
≤0.05 |
≤0.9 |
≥20.2 |
医药制造业 |
≥5060 |
≥9100 |
≥0.9 |
≤0.07 |
≤2 |
≥41.2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3375 |
≥6070 |
≥0.7 |
≤0.5 |
≤7.6 |
≥18.4 |
金属制品业 |
≥3375 |
≥6070 |
≥1.0 |
≤0.2 |
≤2.8 |
≥10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4050 |
≥7290 |
≥1.0 |
≤0.07 |
≤2.5 |
≥10.1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4050 |
≥7290 |
≥1.0 |
≤0.09 |
≤3.5 |
≥12.3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5060 |
≥9100 |
≥1.0 |
≤0.05 |
≤1.2 |
≥15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4050 |
≥7290 |
≥1.0 |
≤0.05 |
≤0.7 |
≥7.2 |
仪器仪表及
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 |
≥4050 |
≥7290 |
≥1.2 |
≤0.05 |
≤2.0 |
≥8.8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2200 |
≥3900 |
≥1.2 |
≤0.05 |
≤2.2 |
≥7 |
信息传输、
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
|
|
|
|
≥20 |
金融业 |
|
|
|
|
|
≥65 |
文化、体育与娱乐业 |
|
|
|
|
|
≥18 |
房地产业 |
|
|
|
|
|
≥38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
|
|
|
|
≥9 |
批发和零售业 |
|
|
|
|
|
≥7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
|
|
|
|
≥20 |
教育 |
|
|
|
|
|
≥12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 |
|
|
|
|
|
≥18 |
卫生、社会保障
和社会福利业 |
|
|
|
|
|
≥17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
|
|
|
|
≥4 |
水利、环境
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
|
|
|
|
≥10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
|
|
≤5.5 |
≤70.00 |
≥446 |
建筑业 |
|
|
|
|
|
≥12 |
农、林、牧、渔业 |
|
|
|
|
|
≥5 |
注:①投资强度:固定资产投资额/项目用地面积(单位:万元/公顷);
②单位用地产出: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项目用地面积(单位:万元/公顷);
③容积率:项目地上建筑总面积/项目用地面积;
④增加值能耗:项目年能耗总额/项目当年增加值(单位:吨标准煤/万元);
⑤增加值水耗:项目年用水总额/项目当年增加值(单位:立方米/万元);
⑥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市生产总值/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单位:万元/人)。
-----------------------------------
本信息已访问: 次
-----------------------------------
|
|
|
|